北京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基金会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FOUNDATION (BEIJING)
国家开放大学
首页 » 捐赠心声 » 人物故事
国开榜样 | 浦子:缀句成文、感念母校恩,心系乡土、书写家乡情 2024-10-16

编者按:弦歌育栋,风帆新扬。近日,国家开放大学杰出校友评选结果出炉,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328名校友获此殊荣。他们以素养为躯、技术为翼,坚韧自信、求实进取,书写独属于国开人的奋进诗篇。即日起,将精选部分校友故事,通过回顾他们的杰出事迹,倾听他们的人生感悟,感受学校办学45年来的人才培养成果。

浦子,本名潘家萍,男,1957年生,中共党员,当代作家,中国作协会员。1982年7月就读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浙江省宁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著有长篇小说“王庄三部曲”(《龙窑》《独山》《大中》)、《桥墩不是桥》、《长骨记》,小说集《吃晚宴的男子》《浦子短篇小说选》,散文集《踏遍苍苔》《从莫斯科到斯德哥尔摩》,长篇报告文学《下洋涂上》《脊梁》等。“王庄三部曲、《长骨记》入围茅盾文学奖,《下洋涂上》《从莫斯科到斯德哥尔摩》入围第六、七届鲁迅文学奖。

看到浦子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莫言——两人外貌略有相似,创作题材也有几分相近。但浦子就是浦子,他以默默写作、不事张扬出名,浦子更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文章。

默默笔耕 只为一颗文学心

1957年,浦子出生在离宁海县城不远的一个名为冠庄的小山村,跟国画大师潘天寿是同村同族。在大师的熏陶和母亲的启蒙下,浦子自小便酷爱文学,年少时虽然条件艰苦,却还是四处寻觅好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一本好书,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浦子依然感慨万千。正是这种打小养成的勤学苦读的习惯,为浦子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1974年,那时的高中毕业生没有高考,浦子从宁海中学毕业后就回乡当了农民,但他的那颗文学心并未停歇。闲暇之余,他写出了好几个剧本,由村里的剧团排练后到县里进行汇演。当时公社招收放映员,浦子因出众的写作才华而被选中。他在晚上放电影的过程中,受到了电影艺术的熏陶,后来谈起这段经历,他说:“故事情结怎么安排、人物性格怎么塑造,这是我在放电影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浦子晚上工作,白天读书、练习写作,他当时写的宣传词在省里、市里都曾获奖。

1977年恢复高考,浦子以往届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后被浙江汽车驾驶技校宁波分校录取。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长途汽车站,先后做过乡村客运汽车售票员、业务员、调度员、文秘,无论做什么工作,浦子都常怀文学之心。他的“作家梦”始终没有泯灭,默默笔耕是他业余时间里最重要的事。

求知若渴 实现一个大学梦

高考那年,由于担忧自己能否考上大学、万一考不上来年能否继续参加考试等问题,浦子选报了中专,结果成绩一出,他的分数远超大学录取分,这便使他与大学失之交臂,令他懊悔不已。

1982年,浦子偶然听说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国家开放大学),他心中的大学梦瞬间被点燃。于是,他找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海工作站(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海学院),叩响了大学之门。当时想要考进电大,实属不易,需要通过严格的招生考试,但能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并不多,浦子只能作为单科生参加学习,通过每科考试完成学分后,同样准予毕业。浦子庆幸能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学习,他也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三年学习时间,浦子茶饭之余都是与书为伴,饱读文学、历史、哲学等各类书籍,古今中外,天南海北,无所不包,“读书最多的时候,一天一夜能啃一部长篇小说,甚至忘记吃饭睡觉。”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学习经历,他都会兴致勃勃地说道。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和其他正式录取的同学一样获得了毕业证书。

电大的三年学习,令浦子受益匪浅。他从名家名著里汲取精华,化为己用,其文学基本功更加扎实,写作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不久后,他的小说开始在《西湖》《东海》《萌芽》《江南》《上海文学》等杂志发表,后来还登上了《人民文学》,在县城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浦子陆续在当地县报社、县委报道组和宣传部任职,工作和文学也越走越近。

对于母校,他饱含深情,心怀感恩。2016年6月3日,浦子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我的大学》,回忆大学时光。他说:“我的大学有些奇特,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近些年改名叫国家开放大学。有学校却看不到老师,只是从广播里听见老师的声音,后来渐渐能在电视上看到老师的身影。学校没有围墙,校区却异常广阔,能收到无线电广播讯号的全是。”文末,他深表怀念:“怀念没有老师的日子:没有天,自己撑起天;没有地,自己铺上地;没有路,自己踩出路。我的同学里出了不少作家、政府官员、企业家,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开拓者和佼佼者,他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本领,我想很大程度源于在电大学习的历程。怀念上电大的日子,那时梦想满天飞,那些奋发有为的学子身影,分明是共和国在拨乱反正时期昂扬向上势不可当的一股力量。”

2021年1月,浦子重返母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海学院。虽然学校已搬迁,昔日老师已退休,但他依旧感到亲切,和母校老师们回忆往昔学习之不易,感慨现在开放大学互联网教学的便捷和丰富的资源,并赋诗寄语学弟学妹,珍惜大好时光。

笔耕不辍 描绘一生家乡情

家乡是浦子写作题材的不二选择,“浦子”这一笔名也是缘于家乡。其家乡早在西汉时期就已设立县域,名为“回浦县”,后随时光推移、乡镇更替,“回浦”一名渐渐被历史遗忘,为纪念家乡悠久历史,他取笔名“浦子”,一是寓意不忘家乡,二是表明对故乡的深情。

浦子笔下的王庄世界,就像莫言小说中的高密乡,成了他的“精神符号和写作旗帜”。对于他所著的“王庄三部曲”(《龙窑》《独山》和《大中》),著名评论家陈思和这样评介:“我觉得浦子先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在当代文坛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作家。他是一位比较理想的坚持民间写作的当代作家,‘王庄三部曲’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青年评论家、浙江大学讲师胡志军评论道:“这是浦子献给他文学故土的精神颂歌和生命礼赞,他把对故乡及对故乡的人、事、物,以深沉和沉郁的爱,一一写进了他的文学世界。”

即便退休,浦子仍笔耕不辍,抒写家乡建设风貌。2020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明月照深林》,笔端触及宁海艺术振兴乡村现状,作品生动精准地将决胜小康中的“宁海智慧”“宁海经验”和“宁海方案”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成功唱响宁海智慧,传播了宁海故事,将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团队在葛家村的艺术振兴乡村工作等事例加以调查报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好评如潮。同年出版的另两部长篇报告文学《平地起》与《缑城新知录》也延续了浦子一贯的家乡情怀,以如椽之笔描绘了宁海城建的硕果。近年来浦子创作了《蓝月》《祥云》《白光》《英雄》等长篇小说。

浦子两次入围鲁迅文学奖,其“王庄三部曲”还两度入围茅盾文学奖。2023年,他的长篇小说《长骨记》又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浦子依然走在创作路上,还是那样不辞辛苦、不逐虚名、不懈努力,默默守望他那方热恋土地,笔耕不已。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75号 邮编:100039 建设维护:国开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
国开榜样 | 浦子:缀句成文、感念母校恩,心系乡土、书写家乡情

编者按:弦歌育栋,风帆新扬。近日,国家开放大学杰出校友评选结果出炉,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328名校友获此殊荣。他们以素养为躯、技术为翼,坚韧自信、求实进取,书写独属于国开人的奋进诗篇。即日起,将精选部分校友故事,通过回顾他们的杰出事迹,倾听他们的人生感悟,感受学校办学45年来的人才培养成果。

浦子,本名潘家萍,男,1957年生,中共党员,当代作家,中国作协会员。1982年7月就读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浙江省宁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著有长篇小说“王庄三部曲”(《龙窑》《独山》《大中》)、《桥墩不是桥》、《长骨记》,小说集《吃晚宴的男子》《浦子短篇小说选》,散文集《踏遍苍苔》《从莫斯科到斯德哥尔摩》,长篇报告文学《下洋涂上》《脊梁》等。“王庄三部曲、《长骨记》入围茅盾文学奖,《下洋涂上》《从莫斯科到斯德哥尔摩》入围第六、七届鲁迅文学奖。

看到浦子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莫言——两人外貌略有相似,创作题材也有几分相近。但浦子就是浦子,他以默默写作、不事张扬出名,浦子更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文章。

默默笔耕 只为一颗文学心

1957年,浦子出生在离宁海县城不远的一个名为冠庄的小山村,跟国画大师潘天寿是同村同族。在大师的熏陶和母亲的启蒙下,浦子自小便酷爱文学,年少时虽然条件艰苦,却还是四处寻觅好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一本好书,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浦子依然感慨万千。正是这种打小养成的勤学苦读的习惯,为浦子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1974年,那时的高中毕业生没有高考,浦子从宁海中学毕业后就回乡当了农民,但他的那颗文学心并未停歇。闲暇之余,他写出了好几个剧本,由村里的剧团排练后到县里进行汇演。当时公社招收放映员,浦子因出众的写作才华而被选中。他在晚上放电影的过程中,受到了电影艺术的熏陶,后来谈起这段经历,他说:“故事情结怎么安排、人物性格怎么塑造,这是我在放电影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浦子晚上工作,白天读书、练习写作,他当时写的宣传词在省里、市里都曾获奖。

1977年恢复高考,浦子以往届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后被浙江汽车驾驶技校宁波分校录取。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长途汽车站,先后做过乡村客运汽车售票员、业务员、调度员、文秘,无论做什么工作,浦子都常怀文学之心。他的“作家梦”始终没有泯灭,默默笔耕是他业余时间里最重要的事。

求知若渴 实现一个大学梦

高考那年,由于担忧自己能否考上大学、万一考不上来年能否继续参加考试等问题,浦子选报了中专,结果成绩一出,他的分数远超大学录取分,这便使他与大学失之交臂,令他懊悔不已。

1982年,浦子偶然听说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国家开放大学),他心中的大学梦瞬间被点燃。于是,他找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海工作站(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海学院),叩响了大学之门。当时想要考进电大,实属不易,需要通过严格的招生考试,但能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并不多,浦子只能作为单科生参加学习,通过每科考试完成学分后,同样准予毕业。浦子庆幸能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学习,他也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三年学习时间,浦子茶饭之余都是与书为伴,饱读文学、历史、哲学等各类书籍,古今中外,天南海北,无所不包,“读书最多的时候,一天一夜能啃一部长篇小说,甚至忘记吃饭睡觉。”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学习经历,他都会兴致勃勃地说道。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和其他正式录取的同学一样获得了毕业证书。

电大的三年学习,令浦子受益匪浅。他从名家名著里汲取精华,化为己用,其文学基本功更加扎实,写作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不久后,他的小说开始在《西湖》《东海》《萌芽》《江南》《上海文学》等杂志发表,后来还登上了《人民文学》,在县城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浦子陆续在当地县报社、县委报道组和宣传部任职,工作和文学也越走越近。

对于母校,他饱含深情,心怀感恩。2016年6月3日,浦子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我的大学》,回忆大学时光。他说:“我的大学有些奇特,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近些年改名叫国家开放大学。有学校却看不到老师,只是从广播里听见老师的声音,后来渐渐能在电视上看到老师的身影。学校没有围墙,校区却异常广阔,能收到无线电广播讯号的全是。”文末,他深表怀念:“怀念没有老师的日子:没有天,自己撑起天;没有地,自己铺上地;没有路,自己踩出路。我的同学里出了不少作家、政府官员、企业家,成为某一个行业的开拓者和佼佼者,他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本领,我想很大程度源于在电大学习的历程。怀念上电大的日子,那时梦想满天飞,那些奋发有为的学子身影,分明是共和国在拨乱反正时期昂扬向上势不可当的一股力量。”

2021年1月,浦子重返母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海学院。虽然学校已搬迁,昔日老师已退休,但他依旧感到亲切,和母校老师们回忆往昔学习之不易,感慨现在开放大学互联网教学的便捷和丰富的资源,并赋诗寄语学弟学妹,珍惜大好时光。

笔耕不辍 描绘一生家乡情

家乡是浦子写作题材的不二选择,“浦子”这一笔名也是缘于家乡。其家乡早在西汉时期就已设立县域,名为“回浦县”,后随时光推移、乡镇更替,“回浦”一名渐渐被历史遗忘,为纪念家乡悠久历史,他取笔名“浦子”,一是寓意不忘家乡,二是表明对故乡的深情。

浦子笔下的王庄世界,就像莫言小说中的高密乡,成了他的“精神符号和写作旗帜”。对于他所著的“王庄三部曲”(《龙窑》《独山》和《大中》),著名评论家陈思和这样评介:“我觉得浦子先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在当代文坛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作家。他是一位比较理想的坚持民间写作的当代作家,‘王庄三部曲’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青年评论家、浙江大学讲师胡志军评论道:“这是浦子献给他文学故土的精神颂歌和生命礼赞,他把对故乡及对故乡的人、事、物,以深沉和沉郁的爱,一一写进了他的文学世界。”

即便退休,浦子仍笔耕不辍,抒写家乡建设风貌。2020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明月照深林》,笔端触及宁海艺术振兴乡村现状,作品生动精准地将决胜小康中的“宁海智慧”“宁海经验”和“宁海方案”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成功唱响宁海智慧,传播了宁海故事,将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团队在葛家村的艺术振兴乡村工作等事例加以调查报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好评如潮。同年出版的另两部长篇报告文学《平地起》与《缑城新知录》也延续了浦子一贯的家乡情怀,以如椽之笔描绘了宁海城建的硕果。近年来浦子创作了《蓝月》《祥云》《白光》《英雄》等长篇小说。

浦子两次入围鲁迅文学奖,其“王庄三部曲”还两度入围茅盾文学奖。2023年,他的长篇小说《长骨记》又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浦子依然走在创作路上,还是那样不辞辛苦、不逐虚名、不懈努力,默默守望他那方热恋土地,笔耕不已。